碧血剑 国士无双袁崇焕
豆瓣链接 碧血剑
小说本身6分,但后附的《袁崇焕评传》写的十分好,有历史,也有金庸的评论。关键是很多关于明亡观点和我不谋而合。值得10分。 感想颇多,短评装不下。写了一个很长的书评
袁崇焕真是国士无双。明清易代是中国最后一次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,也由于离得近,记载和历史记忆十分清楚。而且由于多方势力角逐,戏剧性也很强。结局是鞑子入主中原,建立起长达268年对中国关内的统治。更是悲剧收场,使得更加令人惋惜痛恨。1644年,是顺治元年,崇祯十七年,永昌元年,感谢金庸以此为背景,撰写了这部武侠小说。这部小说也串起来了金庸的其他小说,比如《鹿鼎记》,九难,归辛树,冯难敌 等人物均有出场。
最早接触这段历史是小时候看各种清宫剧,比如《孝庄秘史》。后来就是大学时看 当年明月 的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算是最这段历史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。对于明朝后期的这段悲剧历史,当年明月 可以说是也不愿多写,尤其是他作为一个公务员,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,擅长写春秋笔法。为明朝皇帝增光添彩,掩盖过失,尤其以 英宗 和 崇祯 为甚。读完最后的感觉竟然是,”诸臣误朕“有道理,明朝灭亡的原因是”大明气数“已尽。很多变化其实也不明所以。比如 从天启到崇祯,突然就从众正盈朝,到阉党横行,即使灭亡阉党之后,仍是全员巨贪。
之后后来我接触更多文学作品和评论后,才明白 当年明月 的书对历史真相的掩盖和扭曲。比如 《大明王朝1566》,马亲王的《两京十五日》。金庸在《碧血剑》的后记中,也不辞辛劳,特意着墨记述了袁崇焕和明末的真相。是他武侠小说中罕见的篇幅,已占全书10%。恐怕大家不了解当时的历史。十分感谢。
明朝的灭亡,最大原因是体制问题,自秦以降,中国的整体趋势是君主集权不断加强。专制体制有很多缺点。如以权力为根本,对上负责,而不是对下负责;互相制约,效率低下,具体到明末,就是边疆大臣被多方面掣肘,做很多不愿意做的事情。如袁崇焕被高第逼得莫名奇妙,放弃宁远以东2百里防线。孙传庭被崇祯逼得出山西与闯军决战河南。武将被不懂军事的文官,好不容易遇到懂军事还忠心的文官主政(熊廷弼,孙承宗,袁崇焕,孙传庭),还被朝臣和太监掣肘,无法施展抱负。大有现在的“治不了敌人,还治不了你吗”。正像黄炎培问”如何摆脱历史周期律“,毛泽东答”实现民主,人民监督政府“。民主起源于希腊雅典,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发展成现代民主,最后逐渐占据人类文明的主流价值观。如今在21世纪,即使是专制政权,也得标榜”民主自由“。当然400年前,中国人有历史局限性,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实现的了。但当今的中国人,不应该再不明白了。
其次原因,就在于皇帝。万历、泰昌、天启 和 崇祯。尤其是崇祯,忠奸不分,刚愎自用。虽然最后君王死社稷,但仍不明白,说什么”诸臣误朕“,推卸责任。虽然忠臣能臣比例少,但还是有一些的,都被他逼走或逼死,甚至直接处死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当然是劣币驱逐良币,反而最后留下的,都是奸臣懦夫了。
最后,才是官员的结党和腐朽。但这并不是从崇祯或是万历才开始的,而是从洪武建国伊始就开始了,然后不断发展严重,最后积重难返,不治身亡。归根揭底,还是体制的原因。因为人性都是自私的,在专制体制下,任何利益集团都只会为自己谋福利。权力是福利的根本,也就是说对权力的来源负责,最后的结果就是欺上瞒下。体制内的监督是无济于事的。无论是过去,还是现在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之前多次讲要“政治体制改革”。
女主温青的性格真的很像我的前女友。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,情绪十分不稳定,科学点说是“边缘型人格障碍”和多动症。所以,虽然很多读者可能受不了她,但是我还是能理解女主的。在和ex一起的3年中,我用自己的爱去包容她,帮助她在性格上和学业事业上都成长很多。虽然确实难相处,但也算全力以赴,竭尽全力了。最后虽然我俩分开了,但看到袁承志和温青互相倾心,可以在海外享受太平,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安慰吧。
袁承志作为大男主,虽然其貌不扬,但将门之后,武功又高,又有侠义之气,引得多位女子的清新。尤其是阿九的一往情深,真的是让人难舍。阿九更是得知大哥和青姐的事情后,选择出家,成全他们,真的是慷慨呀。以袁承志的角度,金庸穿起了崇祯中后期的历史事件,表达了他认为的亡国原因,以及闯王失败的原因。尤其是明末那种天下大乱,民不聊生的场景,看的令人心痛。统治者和统治阶级口口生生爱百姓,闯王和皇太极也是如此,但真正做的事却是伤害百姓。果然是 兴,百姓苦,亡,百姓苦。人民还是得自己站起来,不是推举谁做皇帝,而是用民主制度,真正的把权力放在制度的笼子里。权力在民,而非个人或某个小集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