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人的温度 温度计里的人类、地球和宇宙史

A Matter of Degrees: What Temperature Reveals abou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Our Species, Planet, and Universe

豆瓣链接

十分。“穷查理宝典”的推荐书籍,我从那本书过来的。芒格在书中强调,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,或许这就是他推荐此书的原因吧。确实如此,本书集合多门学科大成,深入简出,是本优秀的科普书籍。虽然很多知识和历史都是我所知道的,但是通过“温度”这一物理变量,把医学,生物学(包括进化论),物理学(光、热、量子力学),地质学,化学都串在一起。当不同学科融会贯通,历史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时候,不得不感叹科学和人类文明的伟大。就像书中所说,从宇宙大爆炸,到太阳系的诞生,地球的诞生,再到生命,最后到人类来思考这些间接和直接创造人的这一切。让我读来多次拍手称快,爱不释手,3天读完。生而为人,我很幸运和骄傲。尤其是生活在21世纪,站在那么多巨人的肩膀上。享受着他们的发现和创造,过着舒适和幸福的生活。

最有意思的部分是,在“太阳的诞生”章节,作者提到,太阳因为核心聚变的进程,核心温度是不断升高的。因为越重的原子核需要更高的温度,才能抗衡电磁斥力,产生聚变。现在的太阳是50亿年前,释放能量的30%多。之后也会越来越亮。这对地球不是什么好消息。再过10亿年,也许地球会步入金星后尘,变成一个温室效应严重,过热的星球。生命或将在地球上灭绝。但是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法,如果人类可以继续存在的话,可以通过驾驭小行星,利用引力弹弓(其实是发射太阳系探测器加速的常用技巧)的效应,每次从地球掠过的时候,把地球往外推一点,然后小行星会回到木星之外补充能量。然后人类再通过火箭,改变轨道,再次返回地球。每六千年一个周期,火箭的功率其实也不需要很大,因为时间长,产生的动量就大了。几十亿年后,地球就会到今天火星的轨道上。地球可以保持适宜的温度,为生命延长几十亿年的时间。真是科学版流浪地球,比大刘的行星核聚变引擎方案可行的多。当然大刘的背景是需要更快的走,引力弹弓虽然可行省力,但需要的时间也更久。当然《流浪地球》里的设定是,太阳会几千年内发生毁灭的氦闪,这不是科学的。当然50亿年后,太阳还是要变成红巨星,吞没地球和火星的。之后就生命需要移民到木星和更外的轨道了(这次没法带着地球一起走了),甚至是其他的恒星系。

曾几何时,我也是有所谓“科学家”的理想的,初高中的时候,也是对物理十分感兴趣。差点报考南大的物理系或天文物理系了。小时候就喜欢读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“动物世界”,还订阅了科学杂志(忘记名字了,但真的很喜欢。印象最深刻的是讲,地平线号发射,将会十多年后访问冥王星的故事。当时冥王星还是九大行星之一。长大后,它真的到了,掠过冥王星。发回了探测数据,并开始离开太阳系了。但冥王星早被踢出行星行列,现在只有八大行星了)。高中的时候,也读了加来道雄的《平行宇宙》,霍金的《时间简史》,《果壳里的宇宙》。甚至是人教版的物理课本,都把物理学和那些科学家的故事讲的绘声绘色,令人神往。大学也读了加莫夫的《从一到无穷大》。来了爱尔兰后,读了《上帝掷色子吗》,《现实不似你所见》。如果你喜欢这些书的话,《迷人的温度》肯定也会十分符合你的胃口的。

回想自己小时候也是充满了求知欲和理想主义,却在现实和社会的规训下,变得如今十分现实主义了。尤其是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之下,剥夺了孩子们的多样性和求知欲,质疑与勇气。即使最后考上很好的大学,读了热门的专业,做了体面的工作,赚了可以的钱。但仍然也算是自怜自爱。唉,伤仲永呀。有些同学即使大学读了物理,大多也在社会的压力下转了码。我有个高中同学,一直读到高能物理博士,去年在巴黎联合培养两年。当时还去拜访和参观了他的实验室。但也去昧了。学物理确实是穷,就业面也窄。做的学术内容,日常也是读论文,写代码,分析实验数据和模拟。还是读科普书或看故事更精彩。身在其中的人,也是绝大多数要做很多枯燥的工作的。而且物理、数学这些很看天赋,多少知名的科学家都是年少有成,25岁之前就可以证明自己。我自己已经太老了。不过作为门外汉,关注这些科学的重大进展,还是很让人激动和开心的。多少次回想起,年少时第一次读到这些科学故事和知识的时候。

第三章,”读懂地球“。也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,尤其是我一直很喜欢看B站上一个叫”芳斯塔夫“的UP主,讲生物进化的。很多地质和生活演化历史事件,和”芳斯塔夫“的都串起来了。这种感觉真是神奇。提到和分析了”温室效应“,但更加理性和客观,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更加从容和容忍。不像之前白左的极端观点,当然现如今白左也降温了。气候议题已经不如几十年前那么火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