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投资故事(一)

分享我的投资故事。
首发于 Forest的博客.

初出茅庐

小时候,没啥理财习惯和资本。一是没零花钱,二是压岁钱基本需要上交。有一年,大概是为了培养我的理财意识,爸爸带我去建设银行开了户,几百块钱的压岁钱给我补齐到一千,存进了存折。定期一年,自动复利。

本身是很好的开端。大概是我家对钱的追求不那么在意,这笔钱竟然忘记了。我之前设置的密码也说是不对。后来长大了竟然取不出来了。
而且一开始是通过户口本办的。当年小孩子都没身份证,不像现在。
后来去建设银行说了这个事情后,工作人员说必须开户整周年的当天才能取出来。也是醉了。
后来我过上了北漂生活,半年才能回一次家。赶不上时间,也怕麻烦,这笔钱竟然就一直在那里。

这次理财经历算是一次失败的教训,毕竟本金都取不出来了。

再试牛刀

上大学后,终于有独立花钱和管钱的权限了。一开始,只是父亲给的生活费和学费;再到后来有了不菲的奖学金和助教工作收入,基本实现了经济独立。因为花费和收入都较少,也没有专门打理;学成一定之后,有了实习工作,开始每天三百,之后每天四百,竟然有了几万的积蓄。这时候,我看到自己挣得钱,第一反应是存起来,就有了理财的再试牛刀。

当时余额宝和朝朝盈的收益还不错,绝大多数钱都放在里面,也不用操心。后来了解到基金这么个玩意儿。虽然之前父亲买过基金,还赔了钱。不过好在他一直没取出来,之后也一直没看,也不能叫赔。现在说不定还赚了不少也是有可能的。我想当然认为自己也可以。而且当时已经到了2018年,在支付宝上买卖基金十分方便。我梭哈了支付宝给我推荐的一只鸡:嘉实环保低碳股票。支付宝说该基金过往收益多牛,我也觉得环保是未来的方向,就买了6千块钱的。

先说结论,又一次失败的理财投资。也是第一次当韭菜,感觉到资本市场的寒冷。最后清仓时赔了1600元,持有时间半年。
总结几点教训:

  • 相信支付宝的推荐,没有自己的思考。要知道,APP或其他经理推荐给你的不一定是能让你挣钱的,但一定是可以让它们挣钱的。所以不要听信其一面之词,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。大多数时候,APP的推荐都是不靠谱的。
  • 持有时间过短。当是持有了半年,割肉离场,后来2年多时间没大规模碰基金。我以为已经是坚持挺长时间的了。后来发现基金持有基本上是要以年为单位的。基金持有大于3年也绝不是空穴来风。后来发现该基金确实后来有涨了上去,而且涨的不少。不过这些都是在我清仓后面几年的事情了。
  • 一开始就碰股票基金,而且是比较激进的行业型基金。涨的快回撤也大,一般人确实遭不住。环保确实是未来的方向,但这个未来可能以年甚至十年来计,绝不是我能hold住的。新手一开始应该购买货币基金(也就是余额宝之类的),然后是债卷基金,最后是股票型的指数基金。行业基金能不碰就不碰,如果碰了,你一定要对该行业有独特的信仰,支撑你坚持下去。

本次被割之后,我之后就很少碰基金了。只有一次小额投资。
读研之后,有一次上党课。有个讲国际关系的老师说石油要涨,推荐大家买石油。我买了500块钱的QDII的石油基金,后来持有半年收益10%,然后清仓了。这也是我第一次从基金上挣钱。总结经验是党课还是挺有用的,研究国际关系的老师还是牛逼的。追随他们确实顺从国际大势,从中获利。

韭菜归来

疫情过后,由于全球各国放水印钱,各国故事都开始疯涨。基金和股票也重新回归大众的目光。
我也再次没有忍受住诱惑,加入到“韭零”后买基大军。
大概是20年4月份,我陆续买了1500块基金,集中于地产和银行。大多数持有半年,2只基持有一年。
总的还说是收支平衡(靠2只银行基金,最后小盈利几十块)的一次失败投资。教训主要是:

  • 追涨杀跌。把跌的卖了,此时亏了60块,继续持有涨的2只基。虽然这2只基不负众望,1年涨了10%,弥补了一些损失,但相比同期沪深300啥的也是比不过的。
  • 在基金最热的时候入场,买在了高点。正所谓巴菲特说的“别人贪婪我恐惧,别人恐惧我贪婪”。我在大家贪婪时入场,果然买在高点。即使是后来盈利的2只基也是买到了高点,只涨了10%。如果在高点前或跌了后买会更划算。
  • again,持有时间不够长。从心理上没有做好长期持有的打算,也没有忍受回撤的能力。

转眼来到21年,此时全球疫情继续,股市继续火热,我作为韭菜又入场了。这次是火热的白酒。我本次投资主要买了白酒/消费和沪深300指数基金。买前包括买后还补习了不少基金知识,稳定自己的信心。
然而又是高点(事实上是高点前一点)。目前已经亏了13%,大概300块了。最多时候亏17%,400块。
不过本次我做好了长期持有(3年),装死卧倒不动的打算(其实也算是被套牢了)。而且仍然继续加仓,以实现传说中的右侧交易。只要我不割肉卖出,就不算亏。而且基金便宜了,更要买入了。相信随着疫情的过去,全球经济会缓慢恢复的。
另外一个经验是,沪深300确实比大多数基金经理更牛逼。涨的时候可能比不上行业基金,但市场波动,抱团股下跌的背景下,谁优孰劣就知道了。

未来我会继续关注和学习投资和基金,是不是韭菜,只能10年以后再见分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