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终总结 与 2024新年展望

转自我的博客

圣诞假期将至,爱尔兰微软的办公室早早就充满着节日气氛。各种张灯结彩,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装饰,不亏是爱尔兰最大的节日。爱尔兰圣诞节会放2天假,12月25号和26号,比美国还多一天。更多的人,尤其是基督教国家的同事,会在节日前后请年假,回家和家人一起过节。因此12月是一个工作比较轻松,大家十分放松的时间。
距离新年还有半个月,我的生活和想法应该不会在这段时间内发生改变。不少朋友也在期待着我的年终总结,都成为一年一度的固定项目了。从17年到现在,已经第7年了。

往年的年终总结:

里程碑回顾:

这些重要的博文都放在我博客的dairy分类下

2023年个人回顾

不同于前几年,大概是三年大疫情的原因,感觉时光飞快,每年都很快过去了,分不清今夕是何夕。今年感觉时光还是稍慢的,大约是换了一个环境,而且工作相对轻松,有了更多的时间旅行和读书,增加了很多记忆和思考。而且今年,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剧变,隐约感觉到,大概是未来几年的一个转折点,一个新的起点。

工作

今年西方和国内经济环境,其实都是充满了严峻考验的。
2022年西方疫情结束之后,消费反弹,再加上前些年量化宽松,放水太多,叠加俄乌战争,造成了严重的通胀高企。仅次于70年代,石油危机时期的高通胀了。通胀有多严重呢,就我来爱尔兰的这一年时间,在超市就感受到了10%的涨价或是减量。更不用提相比疫情前的价格了。
美国,欧洲,英国疯狂加息,到23年中,才停止。通胀是控制住了,但物价只是不会继续疯狂涨了,已经涨的不会降了。
不同于70年代的长期“滞涨”,本轮通胀持续时间并不长,而且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并不停滞,反而欣欣向荣。

反应到科技大厂这边。疫情期间,由于线下消费萎缩,线上需求猛增,再加上量化宽松带来的充足自信,互联网企业的营收增长都很快。绝大多数厂子的领导层都认为增长是可持续的,疯狂扩张招人。21年大包满天飞。今天面试,第二天发offer。大厂都是几万几万地招,有些部门扩充了2、3倍。把之后2-3年的人都招进去了。其实在那种情况下,很难保持理智。你不招人,别人疯狂招。谁扩招,华尔街就看好谁,谁股价就涨。美股也在21年低到达当时的历史最高点(写本文的时候,23年低,美股也恢复过来,再创新高了)。

到22年疫情结束,线下恢复,线上需求回调,加息也是的资金缩少。美股也是一路下跌。IT公司才又开始Hire Freeze (冻结招聘),然后就是23年上半年的疯狂裁员。这次反过来了,谁裁员,华尔街就看好谁,谁股价就涨。虽然裁员对美国影响最大,毕竟美国程序员收入高,也就是公司的成本高,但爱尔兰也受到一些影响。我的HC也因此被砍掉,送给另外一个部门。但另外一个部门在爱尔兰其实没有一个人,所以我和另外一个同事就被分配给了最近的,在 以色列 的一个组里。

我的工作因此也发生了巨变。原先以为的理所当然的Work Life Balance, 人性化的管理,rest & vest,Growth, Diversity 都没有了。取而代之的是,Micro-management, Agile, 全组的 犹太人 和 希伯来语。workload直接翻倍,新老板还不满意,工资不变。旧老板是经常夸我,很鼓励我的输出和工作。旧组在美国,8个小时时差,早上十分轻松。一周一次站会。新组因为2小时时差的原因,每天早上8点半早起开站会,睡懒觉的机会都没有了。原来每天去白嫖办公室的健身课,后来也没时间去了。旧老板2周一次1:1, 新老板一周2次1:1,还都是谈项目。 旧组国籍种族Diversity很足,来自不同国家的人,还有几个很好的老中。新组除了我,和另外一个之前一起在爱尔兰的白俄罗斯人,都是犹太人。旧老板30年老微软,主要精力是manage up,挡烂活,拉好活,手下几个Principle和Senior;新老板2年新微软,扩招期进来的,manage up不行,每天manage down,手下没几杆枪,唯一的Senior还在休产假,我反正是没见过她人。旧组每个人有自己的长期大项目;新组是一直在做没有impact的小活和bug fix. 美国把边缘项目给以色列,以色列的老板再把脏活累活丢给爱尔兰。我从第一次和新老板1:1就感觉出不对劲,他给我讲他的Principles(他真不适合微软,适合去亚马逊), 3个孩子 和 40岁中年危机(华人应该对此比较敏感,国内的35岁危机)。

真是从天堂来到了地狱。上半年天堂,下半年地狱。一开始来了 爱尔兰微软,感觉微软和欧洲工作都名不虚传,真是爽。现在领着爱尔兰的工资,交着爱尔兰的高税收,给以色列打工,真是难受。
今年公司也以业绩不好,裁员为理由,没有了薪资的普调。办公室食堂还涨价了10%。真是物价什么疯狂涨,只有工资不涨。

唯一聊以慰籍的是,今年美股涨势很好,以科技7姐妹为代表,苹果、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、买它、特斯拉、英伟达。我去年找工作的时候,虽然遇到Hire Freeze, 因此错失了不少机会,也冒着很大风险,但顶着Hire Freeze入职的好处就是股价比较低。这一年已经涨了50%了。
21年加入亚马逊的时候,当时的股价是170刀(当时还未拆20股,因此股价是3400刀),真是高位站岗。到现在虽然已经从低点85涨了一年了,也才涨到150。不如直接重开。
更惨的是,因为科技厂裁员和在华外资撤退的原因,今年9月份,我之前的组几十个人整个被裁了,虽然有N+6的丰厚补偿包。这2年我的经历真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。

国内经济以通缩为标志。但我们仍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. (这句话中的辛酸和梗,也许只有2023年底的中国人才能理解。)
对近30年,国内的经济发展和问题,推荐一本 兰小欢老师的新书:置身事内 –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. 也可以听听之前“忽左忽右”的一期播客“269 陶然谈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未来”。笔者也不敢展开讲讲。

感情

本来很犹豫是否写这个篇章,因为毕竟要揭开伤疤回忆和复盘这些事情还是极其痛苦的。但是,我想,还是留下些文字,给这段3年的感情一个圆满的句号吧。
因为记忆都是被塑造的,所以也可以通过文字,留下美好的记忆,忘记痛苦。

分手的原因主要有3点:

  • 异地,我在爱尔兰工作,她在荷兰读书
  • 性格不合,我是ISFJ 守卫者,她是ENTP 辩论家 + 严重的ADHD。
  • 对未来生活的目标不一致,我是“老婆孩子热炕头”,她是恐婚恐育

3个原因其实是互相关联,有因果性的。
3年的相处,从学生到工作,从北京到欧洲,也是我第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。从中,我也学会了很多。如何制造浪漫,过节日;如何照顾人;怎样解决矛盾和冲突,尤其是在紧密关系中;学会 欣赏 鼓励 和 治愈;更重要的是,更了解了自己,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需要什么,和自己能做到什么。
甚至分手后的疗愈阶段,也是一段学习、反思和成长的过程。分手后的失落,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亲人和朋友的可贵。
5年前,初恋去美国读书,我当时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去解决异地问题(12/13小时时差,真是隔了半个地球),甚至不敢做出承诺和画饼。而是选择了分手这种简单的解决方法,充满遗憾。多年以后,我终于有了能力,也有勇气去世界上任何地方。因此,当上天再次把类似的问题丢给我时,我选择了奋不顾身地来了欧洲陪读,十分顺利地来到爱尔兰。
但最后这段恋爱关系还是失败了。再次经历这种 撕心裂肺,刻骨铭心 的感觉。就像《潜伏》中,余则成 得知 翠平 死讯的时候,人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会干呕,什么也干不了。这段时间,感觉每首歌都在唱自己,每一首歌都那么地悲伤和感情充沛。也明白了,异地只是亲密关系的障碍之一,还是有很多其他问题需要解决和经营。我虽然一直以来能力和认知都提升了不少,但仍然不够。

这里推荐几本书给大家,如果对好的亲密关系有向往的话:

  • 《欲望的演化:人类的择偶策略》 很多道理都十分符合直觉,作者把这些整合在一起,令每个人都受益匪浅,无论是男人,还是女人。 相见恨晚呀。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人类求偶的心理和进化背景,令人醍醐灌顶。如果早日读过,之前的求偶和恋爱生活将会更加顺利。印象比较深刻的知识点是 随机性关系和长期性关系,男性女性的求偶需求,分手的方式和痛苦,如何构建长久的婚姻,婚外情、更换配偶、强奸的进化心理。涉及的方面之广,兼顾了各种人的需求和阶段。尤其是和自己之前的求偶、恋爱、分手经历相应和,解释了我许多困惑。之前虽然自己会无意识地实行部分书本中的策略,但直到读过此书后,才真正意识到背后的原理和普适性。看来确实很多性策略是刻在基因里的。建议自己以后常读常新,能够在理论的加持下,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:愿得一人心,白首不分离。
  • 《How to Not Die Alone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》 作为畅销书,英文版门槛不高,比较容易读下来。全书从多个方便讲找对象的道理和具体方法,虽然以美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经验,但对其他地方,尤其是欧洲也是适用的。真是相见恨晚,如果能早点看这本书(虽然是21年才出版的),可以走不少弯路,也能少浪费些青春和感情。我Romanticizer,Maximizer,Hesitater 其实都有一些。Overthink也比较明显。明显是 Avoidant attached,不是Anxeity. Hitcher而不是Ditcher。还有寻找长期伴侣需要关注的那些特质,我不能再继续恋爱脑和过于同情心了。
  • 《Eight Dates 爱的八次约会》 就像书的副标题说的那样,这本书是为了教会大家怎么“创造一生的亲密关系”,尤其是通过和伴侣的对话和交流,对关键主题进行深入探讨。不是讲怎么找到伴侣,更多的是,找到后怎么更好地去经营这么一段关系。

生活

今年生活在爱尔兰,工作相比国内轻松很多,有不少业余时间。再加上恢复了单身,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(当然,独行快,众行远。虽然一个人可以快速成长,但长期看,还是得找个伴侣的长相厮守的)因此:

这一年读了很多书,大概快50本。可以参考我的豆瓣。给每本书都写了短评,有些自己有很多思考的,还写了长的书评。
后来为了保护眼睛,专门买了个Kindle。不同于之前被吐槽的压泡面神器,我觉得kindle还是今年买的最值得一个物件。主要是我从小本身就有阅读的习惯,上学得时候在图书馆借书,上班后用电脑看电子书。再加上微软也是每年有500欧的报销额度,鼓励大家学习、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身体、包括心理,电子书阅读器也在列。

这一年去了很多地方,见了很多朋友。
我去年一来就办了荷兰签证,参考我办荷兰签证的经验。年初去荷兰,去看异地了4个月的ex。后来也自己办了英签,去了2次英国。去 谢菲尔德 看了读硕士的表弟,去剑桥和赖博、马哥吃了饭,参观了微软剑桥研究院 MSRC,去伦敦参观了谷歌(曾经的Dream company,谢谢 丁瑜同学 的款待)和 亚马逊办公室(谢谢 好哥 和 样哥 的招待),以及 UCL(谢谢 浩洋同学 的款待)。又写了 法签抢号机器人,帮自己和很多朋友抢到了法签。去了巴黎看了 高中同学 也是 高能物理的人才 聪聪,和 大强哥 吃了饭。去瑞典斯德哥尔摩看望 狮哥(虽然被鸽了),朝圣了诺贝尔奖博物馆。去希腊雅典面基了 雷哥 和 平头哥。去 马耳他 蹭了个学术会议,回忆了校园时期的青葱岁月。

这一年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,和他们交流聊天。
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,不同的出身和阶层,不同的年龄和生活经历。谢谢他们提供给情绪价值、社交需求、各种有用的信息和实际的帮助。尤其是在我情绪的低谷和有需要时。
通过这种亲身接触,也更明白了国际大公司,或者是所谓的“白左”宣扬的,Diversity 和 Inclusive的重要性和价值,不只是政治正确,而是确实是一种进步,对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推进。
相比我一年前对“政治正确”的思考(去年底写了一篇博客),现在的认识更深和更进一步了。也进一步摆脱了之前的偏见和文化烙印了。

我之前很早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,不是读书学习太少,而是思考少。也就是古人说的“学而不思则罔”。其实一直以来也有下意识地去改变。
究其原因,也是大环境所然。从国内受教育出来的朋友应该有感受,尤其是从小城市出来的。这种应试教育从小就不鼓励独立思考,而是听老师和家长的话,长大后听老板和政府的话。最受人诟病的就是语文和其他文科教育了,主观题都有标准答案,按点给分。爱思考和自学的人,在这种环境下是被打压的,被迫接受填鸭和塑造。尤其是在教育资源落后的地方,老师的水平其实不高,很多大专毕业,本科毕业的就算是好的了。像 罗永浩 在他的演讲“我的奋斗”里讲的就很能引起我的共鸣。
后来,我也明白了更根本的原因,为什么很难改变:历史和体制。压抑思考有利于统治者,虽然不利于整个社会和文明,和个人。
中国历史渊源流长,上下四千年。
先秦以前,分封制度,百家争鸣。思考和竞争很多。自秦以降,以统一的集权国家为主,内法外儒,以控制人民思想,为皇帝所用为主。因此不鼓励独立思考,而是鼓励顺从和接受被灌输的思想。自宋以来,更是出现理学这种极端的儒家思想,儒家从此真正一家独大,无可制约。
后来,集权甚至演变成了极权。这种情况下,任何的思考和自学都成了反动,要付出极大的代价。
“拨乱反正”后,虽然情况有些好转,但从根本上并未彻底解决问题。

今年以来,因为环境的改变,我有了更多思考的自由,结合一直以来爱学习的习惯,效果惊人,有的时候自己都害怕。

2024年美好生活的向往

其实每年的新年愿望都差不多,无非是工作,身体,心理 和 学习。

脱亚入欧,以后还要脱欧入美

熟悉我的朋友,或者是看过我之前的年终总结和博客的网友们,可能也知道,我去年来欧洲最主要的原因是来陪读的。我去年来爱尔兰之前,从来没有想过要来爱尔兰,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国家。事实上,在爱尔兰认识了很多朋友后,惊奇地发现,爱尔兰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神奇的小国家。都柏林外地人很多,但大家都是因为各种各样不同的奇怪原因,偶然间来到爱尔兰的。很少有人一开始,就把爱尔兰当作第一选择。比如 留学投递的学校,很多也是顺便投的爱尔兰,都是优先英国。我去年找工作也是,主要投的荷兰,顺便投的爱尔兰。大家之前对爱尔兰都不太了解,都是有了offer后,才开始深入了解的。我去年离家的时候,亲戚朋友们都不知道爱尔兰在哪,很多还以为还是英国的一部分呢。
或许,正是这种信息差,导致爱尔兰其实是一个价值洼地。这边留学和工作的机会很多,但知道的人不多,竞争也没那么激烈。大多数人,无论是打算定居,还是把爱尔兰当跳板,都是冲着这些很好的留学和工作的机会来的。

想了解更多从国内润到爱尔兰的经验的话,可以参考我 之前的博客: 从北京到都柏林 一名程序员的润欧之旅播客 (国内的朋友也可以在小宇宙上听)

因此上半年,和ex分手后,我在爱尔兰就很尴尬了。进退失据。没有去处,没有家。回国是肯定回不去了,也不好意思回去。当时出国的时候,家人也不那么同意,我也是一意孤行出来的。而且,我还有梦想没有实现,“两亩薄田一头牛,老婆孩子热炕头”的理想生活。显然是在发达国家更容易实现得多。国内近些年改革的方向,也是令我比较失望和担忧的。既然无法兼济天下,现在只能独善其身了。

爱尔兰还是蛮适合生活的,尤其适合家庭生活(老婆孩子热炕头)。自然环境好,十分安静。虽然福利可能比北欧差些,但毕竟是福利国家,比美国、新加坡、香港、中国都要好不少。工作机会和薪资也很不错,尤其是作为IT员工。在欧洲算是顶流的了,除了伦敦和瑞士,其他地方都更差了。
不过这里有些过于躺平了,有上进心的人还是更适合去美国发展。有点田忌赛马的意思。上等马都去美国了,爱尔兰都剩下中等马 或是 更青睐躺平的同学。因此,在爱尔兰工作生活都十分轻松,正好趁着这几年休息一下,多学习和思考,了解世界,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。

我从18年到20年,就一直想去美国发展,包括后来20年确立来欧洲的目标后,也是想把欧洲当作跳板,最后还是要去美国的。但是当时这种“美国梦”都是基于比较原始、和朴素的理由。

  1. 美国的薪资十分有吸引力。作为程序员,明显地超过其他国家,包括中、欧、日本、新加坡。大概是欧洲的2倍。爱尔兰薪资在欧洲已经算是高的了,但跟美国还是差很远。机会(包括 工作、教育、赚钱)众多,也就是所谓的“美国梦”。
  2. 我认识的优秀的人,很多都去了美国。也有很多人都有着美国梦。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。
  3. 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。电影,美剧是最明显的了。基本一家独大,而且质量的特别好。基本上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也无法抗衡。不那么明显,但更重要的是读书出版业。我读书比较多。无论是计算机专业书籍,还是其他通识读物,基本都是美国产的,也是英文的。比较引人注意的是,其实很多作者也都是非美国出生,或移民二代。他们的美国梦故事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。比如 AI届的华裔移民二代女神 李飞飞 今年的新书:《The Worlds I See》

今年以来,我有了更多的阅读、思考 和 交流。对“美国梦”有了进一步理解。其实,和之前的朴素理解是一脉相承的。但更加深入和内在。

为什么美国薪资如此有吸引力,尤其是计算机行业?

美国是计算机产业的源头和中心,有着悠久的历史优势,并在计算机产业的很多部分形成了垄断。信息技术又代表着当今世界的最先进生产力,大幅提高了效率和人类的生产力。因此,创造了很多价值。这些价值是有溢出的,因此 首先是美国的程序员薪资相比其他行业有很大优势,之后就是美国薪资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优势。这些溢出是由近及远惠及的,你离它越近,获益就愈多。
推荐本书给想了解更多的朋友:美国创新简史 – 科技如何助推经济增长.

当今科技含量最多的行业,大概就是 计算机 和 生物医药 了。以后还有 航天(以星舰Starship为代表) 和 新能源(以可控核聚变技术为代表)。在这些领域,也都是美国暂时领先。这是现在和未来。
事实上,之前的日美、欧美竞争,虽然贸易战打的火热,但最后分出胜负的还是通过科技产业的发展。比如 日本。当年汽车、半导体、电子,都打的美国和欧洲落花流水。人均GDP都超过欧美不少。但90年代后,美国的互联网,和10年后的移动互联网,日本都落下了,也是失去的30年的直接原因。同样落败的,还有欧洲。欧盟两千年初成立的时候,可谓潜力巨大,不仅西欧人均GDP超过美国,经济总量也是大于美国的。但经济危机后,一蹶不振,失去了15年。人均GDP被美国甩到后面,总量也被美国甩到后面,甚至都被中国短暂超过。欧洲从此沦为Europoor。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是类似,但我并不在业内,因此不展开讲了。

事实上,爱尔兰 发展的这么好,到现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是世界前5,很大程度上也是接受了美国的价值溢出。支撑这么高的人均收入,靠的也是外资,尤其是美资。支柱产业也是 IT 和 医药。而且爱尔兰体量很小,只有5百万人,美国吃肉,随便给爱尔兰喝点汤就能吃饱。爱尔兰 可以接收美国这么多溢出,有很多原因。最关键的还是,因为历史原因,爱尔兰人有大量移民去了美国。正所谓,世界上爱尔兰人最多的国家不是爱尔兰,而是美国。这种血缘和文化上的亲近,就方便了资本的青睐。

更长远,更宏观,和更深层的视角和理解可以参考书籍 全球通史: 从史前史到21世纪我的书评. TLDR: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自由主义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 保障,民主制度是对自由的保障。
由于人性的贪婪,随着时间的推移,分配不公是必然的。虽然可以减缓,但没法消除,是人类的本性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财富会不断集中,最后造成社会不稳定和崩溃。也是王朝周期律的根本原因。只有通过发展,把蛋糕做大,才能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。幸运的是,现代化的人类文明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路径和方法。回顾过去10年,20年,50年,100年,200年,科技现在是发展越来越快的,指数型发展。

这本书其实也是解释美国科技领先的更深层次的原因。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的宪法先贤们在新世界,创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。这制度别说放在两百多年前,就是当今也是十分先进的。对美国制度和相关历史感兴趣的朋友,推荐 林达 的 “近距离看美国”系列丛书,《历史深处的忧虑》《总统是靠不住的》《我也有一个梦想》《如彗星划过夜空》. 作者是一位中国人,经历过文革,后来定居美国。因此也是从中国视角来理解和学习美国,书中用了很多例子,而且是以给朋友写信的方式呈现。就像给你讲故事一样,十分容易读。

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要追求产业升级,才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,努力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。当然,中国在产业升级上有很多阻碍和难度,这里就留给读者们自己思考了。

结合上面的“溢价理论”,我总结出了自己的“摸鱼理论”。

今年11月,OpenAI 上演董事会驱除 CEO奥特曼 的大戏,中间又有大股东微软高薪收编奥特曼,最后以CEO在员工的支持下回归,旧董事会解散结束。真个过程跌宕起伏,持续快一周,让科技圈的吃瓜群众直呼精彩程度堪比网飞剧集“硅谷”。
由于微软参与其中,是其中的重要角色。股票也是随之上下波动,最后以大涨收尾。因为微软加强了对OpenAI的影响力,特别是对其中的员工。
虽然OpenAI 是去年底发布的ChatGPT 3.5, 但AI 发展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年。微软也由于在此领域取得先筹,意外领先之前一直领跑的谷歌,股价今年的走势十分亮眼(全年56%,跑赢SP500 的25%,但和Nasdaq-100 55%差不多,谷歌其实也不差)。当然更亮眼的是,卖铲子的 英伟达(今年涨了244%)。

相反,今年另外一件大事是 10月底开始的 以色列与加沙的战争。以色列也有很多科技产业,包括微软有2千员工。整个办公室基本停摆了半个月,后来生产也才慢慢恢复。总的来说,有近1个月的生产损失。我的部门也在其中。但我意外的发现,几千个人不工作,对公司竟然没啥影响。股价也没啥影响。无论是我个人摸鱼,甚至消失上半年,对部门或许有些影响,但不大,对公司其实没啥影响,对全世界更无区别了。

小到公司发展,大到人类文明,其实都是少数优秀的人在推动。比如,在学术领域,大多数论文是在灌水,在某些关键论文出来后,证明成功或正确后,很多之前的论文就变成了垃圾。当然,只有回头看,才知道是哪些人,哪些技术会成功。在当时,是不知道的。因此,很多人去努力探寻,尝试也是十分必要的。因此,规模效应,养很多人是有用的。因为为了获得那1%的突破,必须从100%的人的工作中去胜出。类似,达尔文的进化论,之所以要维持生物和种群的多样性,是因为无法预测环境变化。即使可以预测环境变化,也很难人为地正确地选择出来个体。只能让事实和时间说话,看看谁存活了下来。人类基因组溯源也发现,确实是存在亚当和夏娃的,当年其他个体的基因很多都消亡了。(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,为什么计划经济不行,完败于市场经济)。
但对于个体而言,虽然不知道你是不是那1%,但从概率学上来说大概率是不是的。因此,个体其实没啥努力的必要,只需要可以蹭到别人的溢出就可。你生而为人,就已经享受到了大量人类文明的溢价,相比动物而言。你生在现代,就享受到了大量工业文明的溢价,相比我们茹毛饮血的狩猎采集的祖先,或是农业文明的前辈,看看人均寿命和人均能源消耗。你生在发达国家,就会更加明显,机会多,工作轻松,赚的还多。

当然,个体也不是什么也不做。因为出生是我们没法改变的,但还是有不少后天因素可以自己掌握的。平台和大环境对个人成功来讲十分重要,选择比努力更重要。比如 移民就是可以做的选择之一。
至于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,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认知、眼界、消除偏见、阶级和家庭局限性。我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: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和一万个人聊天。
读万卷书可以消除时间上的差异,行万里路可以消除空间上的差异,和一万个人聊天可以消除人生阶层和生活阅历上的差异。
更具体地,可以参考我对今年诺兰的新电影《奥本海默》的影评
你也得有能力蹭到溢出价值,比如 移民,进大公司摸鱼,和优秀的人一起共事,都还是稍微有些门槛的。

这就是为什么要移民到发达国家,尤其是去美国,去美国科技产业聚集的地区,为自己,也为子孙后代可以自己不用努力,蹭到更多优秀的人和科技发展的溢出。肉身去蹭溢价,其实还是稍微有些挑战、折腾和麻烦的。另一种更方便快捷的方法,就是直接买股票。尤其是美股市场十分开放,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。不像A股市场,都是用来集资和割韭菜的。正所谓“相信国运,定投纳指”。美股体验也十分友好,长牛短熊,经历了长期的考验。今年尤其如此,大盘标普500涨了25%,收复去年失地,又创新高。

买股票需要开通券商账户(Broker),欧洲的朋友推荐 Trade Republic,欧元买卖。现金也有4%的利息,比放在银行好。而且是放在德国的Citibank,有10万欧元的存款保险。另外一个更强大,功能更多,股票市场更多,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能用的推荐是 IBKR,也是大多高手的选择, 但它操作门槛稍高,特别适合进阶用户。我基本只买大盘指数ETF (标普500 和 纳斯达克100), 而且长期持有,也是 财务自由运动 FIRE (Finacial Independent, Retire Early) 的推荐。长期持有很考验心态,需要你对所投资的标的有信仰,才能在股市的波动中一直拿住,坚持定投。比如 投资美股大盘标普500,就要对美国有信仰;买Nasdaq 100,就要对科技有信仰。对财务自由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参考《Early Retirement Extreme: A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Guide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》.

可以发现,无论是对美国,还是对人类文明,科学技术都是最重要的推动力。我们现在生活在工业文明,是何其幸运。生活质量如此之高。现在人类群星如此闪耀。现在就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,以后还会越来越好。如果信心不足,可以看看 茨威格 的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。算是我“摸鱼理论”中的成功学书籍了。

这种思维也和我过去27年的思想不同。因此,今年也是我摆脱“小镇做题家”身份和思维的元年。不再去无脑刷题,在有限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,去内卷了。而是发现更多更大的世界,摸鱼去学习,去提升自己,而不是努力工作。这样效率和结果反而更好。也就是用战略上的勤奋,来取代战术上的努力。也是可以不“努力”就取得成功的一条路。

工作

结合上面的思考,长期大方向是不变的,先在爱尔兰苟着拿身份,再去美国发展。
因为美国身份风险比较高,失业的话,有不得不离开的可能。
L1B 与雇主绑定,没法跳槽。H1B需要抽签,有抽不中的风险。美国排绿卡是按照出生地排的,中国人现在要可能10年。
移民在外,身份是十分重要的,很多时候比赚钱更重要。而爱尔兰身份十分容易和友好,也挺强大的。因此可以当作一个不错的退路和托底。如果将来有了E-3签证,那更是可以十分方便地去美国工作了。

明年,要么可以换回原来的组,回到rest & vest的快乐生活。如果换不回去,等到9月份拿永居就直接换公司了。大家给犹太老板打工还是要当心,比华人还卷。

另外,虽然之前也有耳闻,但今年接触更多的一个领域是“量化”,Quant Dev, 属于著名的高薪赛道。认识了其中不少优秀的同学,真是让人看着眼红呀。明年,会多了解些,看看自己有没有机会分一杯羹。

身体

今年算是我的健身元年。以前在国内的时候,虽然办过健身卡,也尝试过健身,但因为时间和经历的原因,并没有坚持下去。今年从3月份开始,因为公司办公室有健身房和各种免费的课程,十分方便,总算养成了带薪健身的习惯。
身体确实好了很多,精力更旺盛了,心情也好了很多。各个肌群也有了轮廓,胸背,6块腹肌,臀腿。
其实回过头来看,我的很多习惯和技能成就,都是靠摸鱼达成的。有些理解 刘慈欣 了。

习惯一旦养成,坚持下去就很容易了。新的一年,包括以后的人生,健身都是我的长期习惯了。关于习惯,推荐大家一本书,《Atomic Habits》, 从原理和方法出发,摒弃坏习惯,培养好习惯。我本身是ISFJ人格,J型属于比较有规划,有行动力的人。因此,对我来说,培养习惯反而不难,而且很适合我。

生活

既然已经决定了给爱尔兰一个机会,就要认真对待了。
今年买了一辆二手丰田卡罗拉,算是人生第一辆车了。

明年

  • 考到爱尔兰驾照。
  • 买个公寓。都柏林这边租房太贵了,租售比不错。自出或投资都划算。
  • 申请下来美签 B1/B2 旅游,去美国旅游看一看。上周去美国大使馆美签面试,不出意料地被check了(221g 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),没有辜负母校的厚望(德才兼备,知行合一)。敏感学校+敏感专业。希望明年check能过,不过据说也只能最多给1年了。

后记

生而为人,我很幸运。
希望大家都能在新的一年里,平平安安,健健康康,快快乐乐。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。